基于兵器工业部1986年版,以超轻认知负荷形式呈现
了解本书的编写背景、枪械的基本定义、分类方法以及世界枪械的宏观发展简史。
通过交互式时间轴,清晰回顾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轻武器工业的曲折发展与辉煌成就。
深入探讨决定一款枪械优劣的核心质量要求,以及80年代中国军工的质量保证体系。
涵盖自卫、战斗、运动和特种作战的各型手枪,包括54式、64式、77式等经典型号。
从仿制的50式到自主设计的79式,以及作为突击步枪的56式,见证单兵火力的演进。
步兵的基石。囊括56式半自动、63式、81式枪族、狙击步枪及对国外型号的测绘仿制。
班、连级支援火力的核心。涵盖53式、56式、67式两用机枪及80式通用机枪等。
威力巨大的12.7mm和14.5mm机枪,用于防空、反轻装甲和火力压制。
一窥专业比赛用的运动枪、猎枪,以及信号枪、榴弹发射器等特种枪械。
本书旨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在枪械产品研制及生产上的经验,系统介绍我国自主研制与仿制的各类枪械产品,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其内容体现了80年代中国军工的认知水平和技术积累。
特点:品种繁多,式样陈旧,以仿制为主,缺乏统一制式。
核心观点:技术落后,多数枪支弹药依赖国外购买,少数兵工厂进行仿制,难以满足国防需求。
代表型号:汉阳造(仿德1888式)、中正式(仿德24式)、捷克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
特点:从无到有,以修理缴获武器为主,逐步发展到小批量制造。
核心观点:“取之于敌”,自力更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革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武器支持。
代表型号:无名式步枪、五五式步枪(纪念朱德总司令)、八一式马步枪。
特点:系统引进苏联技术资料,建立正规化生产线,实现了解放军武器装备的第一次现代化换装。
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基础,实现了枪械产品的标准化和制式化。
代表型号:50式冲锋枪 (仿ППШ-41)、54式手枪 (仿TT-33)、56式枪族 (仿AK-47, SKS, РПД)。
特点:在“三结合”方针指导下,开始自行设计与改进,填补装备空白,并探索新材料、新工艺。
核心观点:这是我国枪械行业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自主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代表型号:63式自动步枪、64式微声冲锋枪、67式轻重两用机枪。
特点:科研生产恢复发展,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同时开始测绘仿制西方先进武器,对外出口。
核心观点: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新一代枪械研发做准备。
代表型号:79式冲锋枪、81式枪族、仿美M16的CQ 5.56mm自动步枪。
现代质量管理的根本不是检查,而是在工程管理中保证质量。书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强调从论证研制 -> 小批试生产 -> 大量生产 -> 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控制。
作为部队的制式装备,至今(指1986年)仍然大量生产,是我国军用枪服役周期最长的产品之一。具有精度较好、安全可靠的优点。
该枪在研制阶段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如通过在弹膛内加工4条螺旋槽,增大抽壳阻力,有效降低了后坐速度,解决了射击时“震手”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
单手装填机构:该枪最显著的特点是扳机护圈可以活动。在紧急情况下,射手用食指顶住活动护圈向前推,护圈通过内部的挂钩带动套筒后坐,松手后套筒复位即可完成首发上膛。这极大地提高了单手操作时的应急反应速度。
仿制苏联卡拉什尼科夫(AK-47)1947年式突击步枪,于1956年定型生产。尽管其在国际上被归类为突击步枪,但在我国早期习惯性地称为冲锋枪。
56式枪族(包括56冲、56半、56班机)的定型生产,是我国步兵武器的一次革命性换代,实现了班组武器弹药的通用化,极大地增强了步兵的火力、机动性和作战效能。56式冲锋枪以其动作可靠、火力猛烈、维护简单的特点,成为一代经典。
该枪的设计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如通过枪管开孔、设计高效消音器来平衡消音效果与射击威力;通过增加枪机重量、延迟开锁时机来降低枪尾噪声,体现了我国在特种武器研发上的早期探索与成就。
轻量化:全枪(带空匣)仅重1.9公斤,比54式冲锋枪轻了1.4公斤,机动性极高。
独特的自动原理:在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中,罕见地采用了通常用于步枪的“导气式原理”和“枪机回转式闭锁”。这种设计虽然结构更复杂,但可以有效降低后坐感,提高射击精度和可靠性。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其设计初衷是结合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56式冲锋枪的火力,创造一款“步冲合一”的武器。
63式自动步枪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其点射精度和动作可靠性都表现不错。然而,由于生产质量问题,早期装备部队的批次存在单发精度不稳定和枪托易断裂等严重缺点,影响了其声誉。这反映了在追求先进设计的同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同样至关重要。
81式枪族是我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借鉴AK系列成熟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其缺点进行了多项关键性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解决了长期困扰56式冲锋枪的精度问题。其枪族化设计思想,极大地方便了生产、训练和后勤保障。
该枪的仿制成功,填补了我军在班组支援火力和远程精确射击能力上的重要空白。其半自动发射方式相比老式栓动步枪,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射速,便于狙击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CQ步枪的研制,是我国轻武器工业首次系统性地接触和掌握小口径、导气管式自动原理、铝合金材料热模锻、精密铸造、以及高强度不锈钢弹簧等一系列西方先进技术和工艺。这为后来我国自主研发小口径枪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意义重大。
53式轻机枪结构坚固,动作可靠,但其弹盘供弹方式导致重心偏高,射击时不稳定,且弹盘装填不便、易变形,影响了其作战效能。尽管如此,它仍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款功勋武器。
作为56式枪族的火力支援核心,56式轻机枪火力持续性强,与步枪、冲锋枪弹药通用,极大简化了后勤。其故障率较低,动作可靠,是我军装备时间最长的班用机枪之一。
67式机枪在设计上大胆创新,实现了重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好的优点。但早期型号在部队使用中暴露了精度不好、故障多(特别是顶弹)、膛外炸壳等严重问题。经过持续攻关改进,衍生出67-1式和67-2式,性能逐步稳定,成为一款成熟的装备。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国武器自主研发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艰难历程。
80式机枪的仿制成功,为我军提供了一款性能优异的多用途机枪。其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机动性好、使用方便,并且通过改进解决了原苏式重机枪易掉弹头的故障。在测绘仿制过程中,我国军工人员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4式高射机枪威力大、射程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军步兵分队重要的防空和地面支援火力。其主要缺点是重量过大,机动性差。后期的改进型通过取消防盾板、改进枪架结构,将重量从127.5kg大幅减轻到53kg,显著提高了机动性。
77式高机是我国在大口径机枪领域摆脱苏式设计,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大幅减重,全枪重仅为改进型54式的60%,极大地提高了步兵分队的机动性。其采用的一系列新颖设计(导气管原理、短闭锁片、双程输弹)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56式四联高机是当时我军主要的野战低空防御武器,其瞬间火力密度极高,对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地面轻型装甲目标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其系统庞大笨重(总重超过2吨),机动性差,且操作复杂,需要一个完整的班组进行协同。
该系列步枪射击精度极高,调整机构完善,深受运动员欢迎,曾多次创造和平了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精密枪械制造领域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书中介绍了立式双管运动猎枪、59式立式双管猎枪和单管猎枪,均使用12号霰弹,用于狩猎或飞碟射击比赛。
M79这类武器填补了手榴弹投掷距离(约40米)和迫击炮最小射程(约400米)之间的火力空白地带,极大地增强了步兵班组的面杀伤和反工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