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与核心概念
本文旨在梳理人格研究中“能动” (Agency) 与 “共生” (Communion) 这两个核心概念,探讨它们在不同人格领域(特质、动机、价值观)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分析关系分歧的原因及未来研究方向。
- 能动 (Agency):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
- 共生 (Communion):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
论文作者认为将“Communion”译为“共生(相依生存)”更合适,因其接近原意、区别于常用词且体现进化意味。
- 概念起源:最早由 Bakan (1966) 引入心理学,视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具有深刻的进化意涵。
- Bakan认为两者平衡是适应性的,过度偏重任一方均可能对个体生存造成威胁。 (如:无节制的能动 (unmitigated agency) 与自恋相关;无节制的共生 (unmitigated communion) 则过度卷入他人而忽视自身需求。)
- 作为人格分类系统:能动与共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不同人格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可与五因素模型“分庭抗礼”。
- 测量工具:
- 传统工具:如 Bem性别角色量表 (BSRI) 和 扩展版个人特质问卷 (EPAQ),其中男性化对应能动,女性化对应共生。
- 趋势:根据其所结合的领域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
- 许多学者提出了类似的两分框架,如 Hogan (1983) 的 “超越他人 (get-ahead)” (能动) 与 “与人相处 (get-along)” (共生)。(原文OCR为get-alone,通常文献为get-along)
关系分歧的缘由
能动与共生关系在不同领域及研究中出现分歧,主要原因包括对概念界定的差异、人格领域的独特性及领域间的相互作用。
- 5.1 对能动概念定义的不一致:
- 能动概念内涵比共生概念更为复杂。Bakan (1966) 定义能动为“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以获得独立的状态”,同时包含了“目的性”(独立)和“工具性”(权力、控制)。
- Wiggins (1997) 指出:能动中与权力相关的成分与共生呈正交;与独立/分离相关的成分与共生呈对立。
- Frimer等 (2011) 提出:“心理距离体系”(分离vs聚合,对立)与“利益寻求体系”(自我增益vs增益他人,部分对立)。
- 论文作者综合认为,能动概念可能包含三个主要成分:
- 权力 (Power): 核心是控制,本身中性。强调此义时,与共生呈正交。
- 成就 (Achievement): 核心是超越他人、竞争。强调此义时,与共生呈一定程度的对立(不完全对立)。
- 分离 (Separation): 核心是作为独立有机体的存在。强调此义时,与共生呈对立。
- 5.2 结合领域的不同与领域间的相互作用:
- 特质领域:特质是去情境化的资源,拥有一种资源不一定抵消另一种,故两者正交。 (如Cislak & Wojciszke, 2008对政客印象研究)
- 动机与价值观领域:受情境影响大,指向特定目标。资源有限性使个体需在不同目标间权衡,故易产生冲突/对立。 (如自我损耗实验)
- 领域间相互作用:Paulhus & John (1998) 从个体发生学角度探讨,如能动特质个体在共生价值观影响下可能产生具能动属性的共生动机,导致整合。
小结与展望
能动与共生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未来深入探索。
- 进一步关注定义对关系的影响及发展动态:
- 明确能动(权力、成就、分离)与共生(如道德性、社交性)内部不同成分,避免混淆使用。
- 采用纵向研究考察两者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关注文化对两者含义及关系的影响:
- Markus & Kitayama (1991) 提出独立我与互依我。
- 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下),共生价值观可能具主导性,能动更多被视为工具,两者对立性可能减弱。 (如日本学生为融入家庭(共生)而追求学业成就(能动)。儒家“仁”强调由近及远的关爱,共生价值主导,能动中的竞争超越被削弱。)
- 关注该分类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 需编制本土化测量工具,检验中国语词体系中是否存在类似内涵的词汇、相似的内部成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 Wiggins (1991) 已提及能动共生与儒家思想的联系。目前国内已有初步探索(如黄飞, 2014),但实证成果尚不丰富。
- 将此概念引入中国传统与现代人格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转型期国人的人格及其变化。
核心启示: 能动与共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高度依赖于如何定义这两个概念(尤其是能动)以及在哪个具体的人格领域(特质、动机、价值观)中进行探讨。文化背景亦可能深刻影响其表现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