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普遍不投中国企业软件/SaaS,因为普遍不赚钱。
中国商业逻辑:企业只为"帮他(直接)挣钱"的软件付费,对"帮他省钱"的软件价值感知低,认为看不到直接效益。
客户更愿意为能带来"增量价值"(开源)的软件付费,而非"节流降本"的IT型软件。
逻辑:为"降本"的软件支付高额费用(例如几百万),本身就与降本初衷相悖,客户希望更便宜。
企业选择降本,通常因为对营收增长(开源)不抱希望,或已达瓶颈,只能向内求生存。
文化因素:虚拟产品(软件)的价值在中国文化中易被低估。
现实驱动:企业税负重,促使其重点关注资金风控、融合管理、预算风控等。
通过IT手段降本非常困难,涉及技术上限和管理上限。
企业倾向:若有能力,企业更愿投入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如同"抢三桶水"),而非降本(如同"挤毛巾挤出三滴水"),前者回报更直接、更丰厚。
新技术困境:将新技术用于老场景,若产品价值不变,新技术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不确定性增加,商业模式不成立。
西方企业管理软件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满足合规需求(如西方股市、证监会、工会、三分立的治理架构)。
中国特色: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同,没有强烈的合规免责诉求。
结果:中国企业软件被迫转向"降本增效"等诉求,但这并非客户的"不得不"的刚需,因此客户认为价值不大。
观点:企业软件在中国,有点像是"聪明人想挣聪明人的钱"。
对比:互联网创始人(被视为最聪明的人)挣的是普通用户的钱(如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而不是其他聪明人的钱。
企业软件试图影响企业管理,这正是想"挣聪明人(企业老板)的钱"。
企业老板的考量:他们清楚投钱在"经费"(开源)上比投在"管理"(节流)上更划算;他们也知道降本要做出效果其实特别不划算。
一个真正的企业资源规划(ERP)转型项目,必须动组织、动权力结构,否则只是"管杀不管埋"(流程优化、信息集成)。
本质:"动权力、动人"的难度极大,风险也大 (类比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的整合困难)。这相当于"动上层人的利益"。
消费级产品(To C):大多顺应人性,不试图改变用户观念,更容易成功。
企业级业务(To B)挑战:要改变企业(尤其是管理者)的行为和观念,难度比消费级业务高百倍十倍。
互联网公司尝试:曾担心互联网"野蛮人"入侵企业软件市场,结果发现他们进入后"快进快出",因为企业软件业务复杂、赚钱慢,他们宁愿用有限时间做更赚钱的业务。
讽刺的"壁垒":企业软件行业的壁垒之一,恰恰是其"不赚钱",这吓退了很多潜在竞争者。
甲方乙方能力变化:
短期展望:软件公司凭借现有优势,现状下再维持5年左右没问题。